一道网红题引发我的竞赛经历回忆
前几天我的一个同事给我发了一道他在上海中学附属小学国际部上六年级儿子的一道几何题。据他说,他儿子和上海巨富郭广昌的儿子是同学。
我看了两眼没做出来,调用了我的”人脉”,把题目扔到了我们南开数学试点班30周年的群里。他们看了一眼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发了几个链接过来。估计他们有些现在从事的是中小学教育行业吧。
记得初中的时候是我对数学竞赛最着迷的时候。我的初中数学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好,他基本上不直接教我,他还鼓励我上课不要听,因为他上课是给普通学生听的。他的办法就是不断的给我找好的教材和好的题目。有时候他还会拿老师们做不出来的题目给我做。那时候对平面几何真是着了迷。可惜的是最后初三联赛那天,我感冒偏头痛,没考好。记得很清楚,有个填空题最后一步是三八二十四应该选24,我都选成32了。最后我只考了60多分,当另一个老师跟我老师说我只考了60多分的时候,我老师第一句话就是”叶时炜考60分我把头砍下来当凳子坐”。哎,真是辜负了老师的期望。这个老师还是有一套的,他自己女儿在他的培养下也上了浙大。
后来上了高中虽然还会参加竞赛,数学物理化学都进了省级赛区的比赛,但是根本没有初中那种感觉了。高中竞赛搞得最认真的是化学竞赛,拿的是全国竞赛(省级赛区)二等奖,丽水市第一名。老师说我是二等奖里面第一名,差一分就是一等奖,不知道真假,当时政策好像是一等奖高考就能加20分。高中化学竞赛挺有意思的,其实就是提前学了好多大学的知识。记得在浙大参加夏令营的时候,有个老师还说“有的人在用皮带造假牛奶”,那时候三聚氰胺事件还没暴出来。我是在县级市里上的高中,所以竞赛这事几乎完全是学生自己搞,不像大城市的牛校,高一进去就分好了数学,物理,化学。所以我也有幸能全都参加。结果就是我到了高三11月才开始全力准备高考。我觉得竞赛这事,有兴趣有实力的学生还是应该参加参加,不管结果怎样,不管能不能给升学带来帮助。我高中的课本知识一年半就自学完了,高一的是初三暑假学的,所以有精力搞搞竞赛挺好的。我高二的时候还参加过一次高三年级的月考,考了他们年级的第十名。中学时代真的是一个有趣的时代。
最后高考完填专业,想的是学基础学科,要么化学要么数学,心想学基础学科,到了大学毕业可以再做一次选择。现在回头看当时的选择是对的,学数学确实是戏路最广的。能上985的同学,你要是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学数学绝对没错。
到了大学,我还参加了一项竞赛,就是ACM-ICPC编程竞赛。大一下学期学校组织了一个“我为程序狂”编程竞赛。其实是一个算法竞赛。我在什么是算法都不知道,更别说上过《算法与数据结构》的课程的情况下,拿了个分组第二,而且是被误分到了大二组,然后就进了ACM-ICPC竞赛校队。可惜进了之后也就训练了一个月,大二上参加了一次现场赛只拿了参与奖就没再参加比赛了。如果坚持再参加两年,不说金牌,拿个银牌应该不难吧。不过虽然没有再参加比赛,还是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认真看了算法导论,做了大部分习题。因为我认定这个是比较有含金量的而且实用的知识。后来的经历证明,这个知识储备非常有用。硅谷招聘面试都是现场写这种题目,而且工作中也也不止一次解决了一些关键问题。可以看看我之前写的这篇文章,《Leetcode算法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最后附上同学们发的关于角格点问题的链接